春秋战国时代盛行厚葬之风 - 春秋战国殉葬制度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的皇族或贵族为什么把葬礼弄的这么夸张(隆重)啊??
- 2、透墓见人,滇文化墓葬中所见的古滇人社会生活
- 3、中国古代厚葬习俗的兴盛与衰弱
- 4、为什么孔丘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把戏生命力这么顽强?
- 5、秦始皇的尸体是怎样处理的?
古代的皇族或贵族为什么把葬礼弄的这么夸张(隆重)啊??
殷代以前,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们认为: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魂来自于天,魄来自于地,二者离散之后,魂入天转化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会庇护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丘的直接原因。坟丘的出现,是丧葬制度演变到殷代的第一个显著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开始出现。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从而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因此,王国君主的陵墓规模都十分惊人。据考察,当时一座陵墓的面积相当于现在6个足球场,深达30米。从地下往上看,国王的陵墓就像一个地下金字塔。在墓的中央,有木造的椁室,国王的尸体就放在里面。在椁室里,国王的尸体放置在中央,陪葬者的尸体放在两侧,周围还放了大量的陪葬品。
此外,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
虽然春秋时厚葬之风盛行,但是在当时,还是有些有远见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死欲速朽”的名言,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反对厚葬的言论。在同篇又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就葬具请教孔子。孔子说,应当与家庭实际经济状况相符合。子游问,家庭状况各有贫富,有没有统一的礼的规范呢?孔子说,经济条件许可的,不应厚葬过礼;经济条件不足的,只要衣衾可以遮掩尸体,殓后即下葬,又怎么会有人责备他失礼呢?所谓“人岂有非之者哉?”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孔子反对当时社会上的厚葬习气,但是也从别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厚葬追求之狂热,以致对于薄葬往往“非之”的倾向。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到了秦朝,秦国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上有所爱,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为一种风俗,它并不因秦之灭亡而销声匿迹。它对于两汉的丧葬习俗,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由秦至两汉的厚葬风,表面上看是统治阶级身体力行倡导的结果,其实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经济上,由秦而汉,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前汉书·成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梓,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潜夫论·浮侈》篇)。时人在事死上极尽财力,不惜倾家荡产,墓葬中埋藏之丰富,做工之豪华,令今人叹为观止。
此后,古代社会厚葬盛行,社会财富渐次向帝王贵族的墓葬集中。 我从资料中摘选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透墓见人,滇文化墓葬中所见的古滇人社会生活
导语:古 滇国是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一支由古代滇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时代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东汉时期。古滇国是我国古代战汉时期除了巴蜀以外,最大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和同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以及秦汉王朝相比,古滇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既保留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古滇国在对外交往中不断发展融合,最终被汉文化同化而走向衰落,湮没在 历史 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作为云贵高原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滇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滇文化的发现多为墓葬遗存。墓葬,是滇人生活的缩影,也是 社会 结构、 社会 文化、 社会 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滇文化,一般是指古滇人创造出来的考古学文化,主体遗存为古滇国时期的滇人所创造,既包括汉人正式占领云南滇国以前的遗存,也包括汉人占领之后一直到东汉时期的遗存。滇文化墓葬发现较多,仅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寨、昆明羊甫头就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滇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既包括被认为属于是滇王陵寝的大型墓葬,也包括属于身份地位低下的其他 社会 成员墓葬。不同规模和大小的墓葬聚集在同一地区,形成规模庞大的墓地。
滇文化墓葬的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墓区的选择,墓地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和高岗之上,还有的位于盆地边缘的地势较高处。从这一点上来看,可能与滇人生活的云贵高原地区平原较少,多为丛山峻岭,为了不侵占用于农业耕作的平地,所以一般见都选择高地作为大规模墓区。初次除此以外,滇文化墓葬中一般没有封土,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墓葬还和中原地区的墓葬一样设置课腰坑和二层台,用以陈设随葬物品和殉牲。
滇文化墓葬中的典型特点就是崇尚厚葬,尤其在墓葬的随葬物品中得到了重要体现。从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无论墓区中墓葬规模是大还是小,都会随葬一定数量的物品。这些随葬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也非常可观,主要有铜器、铁器、铜铁合制品、玉器、陶器、金银器、玻璃制品、漆器、竹木器以及被壳等物品。有的墓葬当中还有随葬鸡、狗、牛等动物的习俗。器物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实用器、装饰品,还包括各种礼仪用器等。随葬器物的多元化体现出滇文化时期人们对于丧葬的多重视,以及厚葬之风的多盛行。
从滇文化墓葬中随葬物品的具体情况来看还体现出男性和女性分工的情况,在男性墓葬当中所见有各种铜铁质地的兵器随葬,而女性墓葬当中一般随葬有纺轮等工具。在滇文化墓葬中还见有一些特殊的葬俗,如有的墓葬的棺椁往往会髹漆,有的墓葬中墓主人身上还会覆盖一层以珠玉、金银等器物制作而成的"珠襦",显然与中原地区战汉石器出现的玉敛葬以及玉衣葬制有一定关联。
滇文化的墓葬往往是成区分布,并且往往大墓和小墓位于同一墓地,似乎表明,这里还是一处氏族 社会 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入葬的氏族墓葬。中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氏族墓地就已经开始退出 历史 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个人权利和威势的单人墓葬。在商周时期也流行族墓地,比如殷墟遗址发现的位于洹河北岸的商王墓地,就是晚商以来历代商王埋葬的地方。尽管从性质上来说,也是商王的家族墓地,但是显然这里埋葬的人身份地位相当,都是商代某一任王,因此墓地内发现的墓葬规模相差不大,均为带墓道的商代大墓。
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是 历史 学家们眼中的奴隶制 社会 时期,而商代发现的大量被残忍杀害的人牲也反映出商代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社会 。也有人认为,凡是进入到青铜时代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属于奴隶制国家 社会 范畴。然而,滇文化的发现似乎开始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古滇国很有可能并不是中原地区那般的奴隶制 社会 。
从墓葬构成来看,滇文化墓地均为大小墓葬混合在一处的族群墓地,并且一般是同一墓地中大墓位于中间位置,小墓一般位于四周,形成了围绕大墓的主从关系,另外,大墓和小墓之间还有早晚关系,有的大墓还部分挖掘于小墓之上。这些现象都表明,滇文化墓地代表的是滇王及滇王室成员与其他部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尽管滇王以及亲属拥有更加崇高的地位和占有更多的 社会 财富,但是他们仍然维持着与普通部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提出过人类 社会 结构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个阶段。滇文化的这种 社会 结构模式和塞维斯认为的酋邦阶段非常相似:处于部落和国家交替阶段, 社会 间以血缘关系组成基本组织结构, 社会 中与酋长占据主要地位,掌握 社会 分配和调配权利, 社会 中地位身份的获得主要依靠与酋长的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滇文化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以滇王为主的酋邦 社会 ,滇文化中还存在多个部族联合的情况,但是只有以滇王为主的一支能够在古滇国 社会 中占据主要地位。
滇人 社会 是一个重视厚葬的物质 社会 ,在数量众多的苏葬物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滇人 社会 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首先来说,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锄、锸、爪镰等青铜器具,这些器具的出现表明,滇人 社会 从事着稳定的农业。另外在滇人文化中的贮贝器中还见有绘制春耕祭祀、农业播种、畜牧、狩猎、纺织等场景,这表明滇文化时期存在着多样的 社会 经济活动。
滇文化时期还存在着跨地区的交往和贸易活动,在滇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的贮贝器中存放有大量的海贝,这些海贝来自于遥远的印度洋海域。因其只在大型墓葬中发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当时 社会 高层之间直接往来的证据,还贝都当作是稀有的物品保存起来。在贮贝器上我们还能够看到有赶集、贸易等活动,这些景象都为我们揭示出滇人 社会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商业贸易活动,范围和距离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大。
关于滇人被汉人征服以前使用什么作为 社会 中普遍流通的货币,就目前的发现而言,还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汉代将滇国纳入到所属郡县下的一个蜀国之后,滇人的 社会 受到了汉文化强烈的冲击。汉式的草木纹镜、昭明镜、蟠螭纹镜、星云纹镜、连弧纹镜等开始普遍出现在滇文化地区,这些器物能力可能就是通过贸易、赏赐等活动而来。另外,汉代的半两钱和五铢钱也开始广泛出现在汉代的滇人墓葬当中,显然已经是成为了当时 社会 中流通较广的货币。
结语: 滇人是中原地区国家 社会 之外的酋邦 社会 ,并且在 历史 发展过程中保持了长期而稳定的局面。究其原因,与滇文化处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林立的 社会 历史 传统有一定关系,在长期发展中,滇人与其他部落人群相互共存,各个人群之间互不干涉,也很难被统一为一个国家。其次就是,因为地理环境的阻隔,使得云贵地区也缺少成为统一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 社会 经济发展程度都大不相同,联合起来的难度较大。也正是如此,古滇国是一个以滇王为主的多个部落联合起来的 社会 联盟,其中以滇王所在的部族最为重要。然而在 历史 的裹挟下,古滇国逐渐被纳入到统一的国家进程当中,成为了中央控制下的郡县制国家。
参考文献
埃尔曼•塞维斯《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杨勇《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厚葬习俗的兴盛与衰弱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作为殉葬品埋掉。
商周时期制定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在殓、殡祭上从时间、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而奴隶则只“举而委之”或当殉葬品活活埋掉,如古侯家庄西北冈发现的大墓,墓室面积三百多平方米,深达12米,墓室中埋有执戈的奴隶和狗。
棺室雕花饰纹,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椁项排放着商王的兵器和仪仗执器奴隶、男女侍从奴隶,还有儿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动物。象这样的大墓一般要杀生殉、杀祭三四百人,这种奢华、浪费、残酷的杀葬陪葬实在令人发指。
扩展资料
旧时,丧葬礼俗植根于古代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到阴间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幸福与安宁,并且保佑家人兴旺发达,为此尽可能对治丧和送葬大操大办,厚葬重殓,事死如事生,讲求排场,民间俗称“办白事”。
人们对丧葬礼所需竭尽全力,甚至倾家荡产。同时,丧葬礼俗仪规繁缛,贫富差异十分明显,成为富商大贾和官宦人家赌豪竞奢的一种形式。
其传承轨迹,实际上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传承过程中,由繁缛到简单、再由简单复归繁缛的发展过程,并根据自身需要,推衍了旧有的礼俗仪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殡葬
为什么孔丘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把戏生命力这么顽强?
因为这样的等级观点是每一个上层人所想要的,也是每个人所需要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等级观念给人分出了不同的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应该出格,虽然说着有这样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观念是要有,但是不应该苛刻,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这样的观点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秦始皇的尸体是怎样处理的?
其一,从秦王朝高官的思想来看,不会让始皇帝遗体腐败发臭。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一直盛行厚葬之风,其表现为“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也”(《中庸》),“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也就是说,死与生同等重要,慎重处理并办好丧事是孝的体现。在此问题上,李斯的老师荀子讲最为明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他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逆之心也。”(《荀子·礼论》)也就是说,“礼”道理在于讲究养生送死。既然生死同等重要,那么“厚其生而薄其死”的做法就是一种对于死去的亲长和君王的背逆,真正的忠、孝,无论其在世之时,如何地忠孝,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办好丧事,那就不算善始善终,更不算忠孝。这些保护遗体的厚葬观念必然影响秦人,特别是深受老师荀子思想影响的李斯,必然会奉行荀子“棺椁必重”的主張。荀子曾不厌其烦地重复古之礼制:“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多重”的意义就在于对遗体的保护。老师如此强调,难道学生李斯会充耳不闻吗?在此厚葬思想下,难道会眼巴巴看着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吗? 其二,从始皇帝的遗嘱来看,不允许让始皇帝自己的遗体腐烂发臭。秦始皇“恶言死”,群臣在他面前“莫敢言死事”,待到病重之时,给公子扶苏玺书:“與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表明秦始皇是极为注重自己的丧事,即“视死如生”,这里显然有保护遗体的含义。这是秦始皇弥留之际所留下的唯一遗嘱,要扶苏速回咸阳办理他的丧事,遗嘱中的“葬”,显然是“厚葬”,而不是“薄葬”。此“厚葬”,就是要保护好遗体,身边的赵高、李斯等人当然是明白的。还有一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实施的“一号工程”——骊山墓,其实,也可视为始皇帝不成文的“遗嘱”,即死后葬于骊山。此墓筑了三十八年,营建时间所以那么长久,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固若金汤”,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始皇帝的遗体。从筑墓史实推测,尸体防腐技术也是早有预设和充分准备的。当始皇病重至病逝,高官们的心态是恐惧的。司马迁在《史记》说了他们忧心忡忡的心态,当时“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保护好遗体,应是防“变”的有力措施。也就是把遗体完好地运到咸阳,以免被诸公子或天下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一面尽管忧心忡忡,但没有由此而乱了手脚,他们明白此时此刻是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的,一则不发丧,二则要让遗体保护完好。所以在不断地采用措施,加强防范,以便得以永远保存始皇帝的遗体。 其三,从当时的墓葬制度看,也完全有可能不让始皇帝遗体腐烂发臭。古代贵族讲求棺椁的制造,要求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质。古人认为“金玉生寒”,以金玉殓葬可使遗体不坏,《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说法,于是出现了“玉衣”、“玉棺”。徐州狮子山楚王刘戊墓的漆棺镶有菱形、三角等图案的玉板,是至今能见到的玉棺遗迹;西汉贵族还盛行玉衣殓葬,天子用“金缕玉衣”,诸侯士大夫依次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很重视深埋,深埋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棺椁、殉葬品、尸体的影响。而且在椁围填充与保护棺椁、随葬品、尸体直接有关的木炭及草药。《吕氏春秋》也记载了这一事实:“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文献记载如此,古今发掘启示亦如此。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椁外填充物对保存棺椁及维持棺内恒温、恒湿等有着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时即使处在忙于篡位的紧張状况中,秦始皇身边的人也不会放弃对始皇帝遗体的保护,更不会让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
本文链接:http://www.szxypump.com/shehui/3/